“中国派“青春性喜剧热映,中国式青春的一次深度探索
青春性喜剧电影是电影大国必不可少的重要电影类型,最能反映一个国家青年的特殊气质,因而被打上“国家派”的标签。美国有“美国派”、韩国有“韩国派”、印度有“印度派”。但中国长期以来对“性”的谨言慎行,使得此类型片迄今为止还是空白,直到双十一优酷系列网大《第1次》的上映。
《第1次》上映的巨大价值,不光在于其题材为“青春性喜剧”,更在于,它完全拍出了“中国派”的感觉。“美国派”电影,以9部《美国派》和《破处之旅》为代表,以“网络约会+公路旅行+性成长”的方式反应了美国青少年的性爱观;“韩国派”电影,以《色即是空》为代表,以女强男弱的性别差体现了韩国年轻人的性幻想。那么“中国派”的青春性喜剧应该是怎样的呢?《第一次》给了很好的回答和探索。
在故事动机层面,《第1次》中的主人公以“中国式性苦闷”为故事驱动,一群大四的男生,居然还是处男,这种事也算独一无二的“中国特色”了。中国人平均破处年龄是22岁,放眼世界,无人可比。不说非洲的国际友人常常10来岁破处,欧美的十几岁破处,即使是相对保守的亚洲其他国家,也没有达到20的,大龄处男是中国式性苦闷的典型代表;在故事历程层面,《第1次》的故事发展以“中国式尴尬”为进展,一个接一个的“性尴尬”把一群急于破处的男人逼得干了各种奇葩事,推动故事不断前行;在故事解决层面,《第1次》以“中国式告白”对故事动机和历程做解答,四个性苦闷的男主历经艰险,终于完成了他们策划的“破除之旅“,做了观众期待的事;在故事结局层面,《第1次》又回归了情感至上、青春难得的主旋律,没有变成纯粹性主题的探讨,这也是中国式的结局。
沉淀中国青春文化,填补青春性喜剧市场空白
除了对“中国式”性题材的深度发掘,电影还对”中国青春文化“做了总结和沉淀。
中国的教育遍及整个青春期,因而中国青春文化,常常被书写成”中国校园青春文化“。电影《第1次》的“中国校园青春文化”展现为校园青春式的情谊、校园青春式的恋情、校园青春式的纠葛、校园青春式的理想人格构建。不同于美国派的俱乐部会员、韩国的宿命偶遇,《第1次》把中国校园青春的“情谊”安排宿舍之间,其恋情也发生于同学之间,这种情感的发生更多源于“我处在这个集体里,必然发生的人际联系”,而国外更注重个性的世界观,情谊和恋情的发生更多源自“我喜欢什么,我才会遇到什么”。《第1次》的纠葛往往也是校园内的冲突,和校园与校外的冲突,而在冲突中凸显的“理想人格”是以邵爷为代表的上进的、正能量的、注重情感本身的。因而,《第1次》集成了中国青春文化的特点,做到了青春片与性喜剧片的较好结合,填补了中国青春性喜剧市场的空白。
从动机到结局,《第1次》都体现了“中国派”的特点,从起点上就为“青春性喜剧电影”贴上了自己的文化标签。青春性喜剧电影在多年的发展中,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电影类型了,它还成为重要的文化电影标签,有着巨大的文化和票房号召力。优酷的这一次探索,是优酷网络电影布局的一次大胆尝试,也是网络电影的第一次尝试。
电影类型片的良性发展,尤其是空缺类型的探索,对中国电影本身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力,我们应该对优酷的这一次探索给予更多关注。